十里八村 首页 > 情感

毋需知我如心

用力过猛的爱,也许更早迎来那个意味着结束的阈值点。对于一个年过三旬、说话做事依然不喜欢过脑子的女人来说,有时候必须得非常小心才是。比如,周天早上出于一时兴起和怀旧,...

毋需知我如心

用力过猛的爱,也许更早

迎来那个意味着结束的阈值点。

对于一个年过三旬、说话做事依然不喜欢过脑子的女人来说,有时候必须得非常小心才是。比如,周天早上出于一时兴起和怀旧,在聊天工具上向一位高中同学打招呼,并例行地问候他夫人和小孩子,就会收到这样的回答:哈,夫人,早就没了,我们年前离的婚,孩子呀,唉,判给她了呢。然后,你就会半天讪讪地不知道用什么来接话茬。因为,换做其他人倒也罢了,但这一对,可是高三时就被列为全年级早恋批判对象的青梅竹马!

又比如长假期间,闲得去后海参加大学好友聚会,却发现多年前的哥儿们色迷迷地看着你说些不三不四的话。正想发作,捡个碟子砸他的脑袋或其他部件那当儿,旁边姐儿们却拉拉你袖子,在耳边轻轻说,饶了他吧,刚刚和太太办了分居,属于不大有控制力的空窗期。于是你只能硬生生收回叱责,把嘴巴圈成了O型,依稀想起该名男子曾经一怒为红颜威震校园的往事。

OMG,为什么呀为什么,恰恰是那些当年美煞旁人的神仙眷侣,最后往往没有圆成我们心目中地老天荒至死不渝的梦?

越来越不怎么样的成人生涯,累积起来的无数经验似乎都在训诫我,生命中恨事居多,相爱者基本上无法相守这一真理亘古不变。至少,在统计学上,居高不下的现代离婚率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。究其原因,有人会告诉你,仅仅是因为太熟悉了,因此不得不变成陌生人才能各自保持完整。英国巴塞尔大学心理学家本杰明·谢伯翰(Benjamin Scheibehenne)和朱塔·玛塔(JuttaMata)于2010年10月发表在《消费者心理学》(JournalofConsumerPsychology)的论文中写道,他们针对38对年轻伴侣(19~32岁)和20对年长伴侣(62~78岁)进行了调查,结果发现,那些不怎么关心对方特质习惯的人在一起反而长久。比如说,关系持续长达数十年之久的,更有可能是不管爱人食物喜好、电影口味甚至室内装修意见的那些;而那些对对方的兴趣如数家珍的男女,在一起开开心心的日子往往只能维持一两年。可见,知道得太多了的确不是好事,小心翼翼地维系每个关系细节,其实是很耗费元气的。

西班牙马德里孔普卢顿大学的经济分析学家何塞一曼纽尔·瑞(Jose Manuel Rey)曾基于一些社会学数据,建立了一个叫做“情感动力学”的模型,当中就两个人对这段关系的维护所付出的努力作出分析。如果在认识上一致的话,他们将执行一套“最优的动力政策”,这样的关系愉快而长久;但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出现降低努力程度(因为维持原状已经让自己不舒服)的企图的话,那么该项政策也会很快失效。这个研究给人启发最大的一点是,模型所用数据中声称自己和对方一定要长相厮守下去(也就是都用力过猛)的伴侣基本上是要掰的,而最成功的伴侣是实际努力和应该付出的努力之间存在一些“可容忍的间隙”那种。

现实中,见过比较稳固的情感,大多并非那种亲密无间的。曾经一个好友面对“你太太几月几号生日”这样的问题也要到手机里面去查,我对他的这桩表现私下嗤之以鼻了很久,然而上个月收到了他兴高采烈的电话“她给我生了个漂亮的女娃子”,得意感激之情,在电波里激荡回旋,听上去感天动地。好友之一,一个专门写纯爱小说的女作家,下周又要去尼泊尔了,结婚整整九年,她都坚持单独旅行,但这一点不妨碍她在博客上写:半夜3点,他冒出来嚷嚷肚子饿,我只好暂停进行到中段的码字,去下个鸡蛋挂面。这对贤伉俪住一套复式公寓,男人楼下,女人楼上,常年分治而居。


Top